近段时间来超市询问垃圾分类相关产品的市民挺多,目前已和供货厂家对接,还会有更多的产品进来摆上货架。
在理念层面,科技领域要鼓励环保技术申请专利,为环保专利技术的申请开通绿色通道,并大力鼓励通过强制许可制度,将生态环保专利技术转化为生态建设的生产力。因此,司法机关要完善专利纠纷的处理机制,为环保专利强制许可纠纷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法制基础。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去除低端产能成为技术革命的一大主流方向,发展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技术将会是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对环保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可以促进环保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带动更多的环保技术发展,形成研发、生产、运用的良性循环体系,实现生态技术的普及,提升绿色生产力。在司法层面,环保专利强制许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纠纷,无论是合同纠纷还是侵权纠纷,都应当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之下来解决。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对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专利实施需要在三个方面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实施层面,专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环保专利的管理和保护,为环保专利的转化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环保专利的实施。
在立法层面,立法机关要加强对强制许可制度的顶层设计,尤其是环保专利的强制许可、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程序等,要用法律制度规范环保专利强制许可,使环保专利能够为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绿色GDP。再次,强制许可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我看到很多报道都写有1500万拾荒者,但大家不知道谁在做,这些人也不在可管控的体系,未来一旦这些人不再捡废品,有可能垃圾就会爆仓。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判断垃圾分类行业有内在和长期的价值。2年前我投资垃圾分类项目,早于这次的政策推行,首先是看到了必然会发生的事,北京和上海每天产生的垃圾都是2万吨以上,全国一年大概生活垃圾能达到1.8亿到2亿吨,其中可回收的垃圾是6000万到8000万吨。AI识别的门槛不高,此外很多方式都能实现识别分类垃圾的需求,比如手册、小程序智能应答功能。往外扩展的话,保洁公司、环卫工人如何高效率完成垃圾分类任务,也包含了大量面向B端、C端公司的机会。
不是纯互联网背景的人做撮合交易系统就可以了。而国家可以管控环卫公司收垃圾、进行垃圾填埋, 两网融合后,就能解决爆仓风险,同时,前端已分好干湿做好分离后,后端的焚烧和厌氧处理会更有效。
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上千亿、上万亿的新机会。未来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可能都会被重塑。比如说,现在出来一大堆AI识别或者智能回收箱之类的,可能就会有许多资本去投。而之前峰瑞资本投资的奥北环保,也不是为了赶风口,而是基于对长期价值的判断,目前这依旧是我们的基础投资逻辑。
不过,这只是整个垃圾分类中的一环,单独一个环节没法产生商业模式,形成闭环。另外,垃圾回收要与做废品回收等社会下层沟通,同时还要玩转居民,也就是C端用户,还要打好品牌。随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政于上海正式实施,新商机早已被敏锐的商家洞悉,相关产业和工种突然走俏。对于其而言壁垒就两种,一种是技术壁垒,比如开发的计算机视觉设备或者垃圾分选机,比别家更精准。
不过,其实小到一个垃圾桶、扫把或物业里面的垃圾房,都蕴含百亿级别的市场。从早期投资角度,我们经过大量产业链的调研,能够知道什么是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会有哪些机会,但是在什么时间点,出现什么形式,我们是不确切知道的。
因此前端减量势在必行。中端是最专业的物流生意,是不是可能会出现现代化、坪效比高、干净、整洁、无异味、不会引起周围居民反感的打包站。
而这波热浪有望催生一批外卖快递、O2O上门的垃圾分类有偿服务,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创业机会更成为各大资本觊觎的又一块蛋糕。吸金锦鲤?资本尚持观望态度,看到好模式可以考虑投一投新京报:目前资本对垃圾分类相关创业企业是何态度?张晓文:据我观察资本市场还是比较理性的,看最新的公募基金的持仓,包括基金机构投资者在A股上的持仓价格,并没有对垃圾分类有明显的上升。我投资的千鸟互联实际上是切了一个产业链的垂直领域,废纸回收。新京报:怎么看这个市场和其整体价值?汪剑超:垃圾产业实际上涉及方方面面,从居民家里收垃圾,到小区物业清洁集中存储,再到环卫公司运输处置以及再生资源、垃圾无害化处理。目前我国的垃圾管理以及整个产业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和文化管理水平,急需一次产业升级。但是还有可能这几个部分同时叠加,产生新的模式。
所以可能风口是不是吹错方向了?新京报:作为投资机构有着怎样的想法?李祝捷:我目前的态度跟大部分投资机构类似,认为这件事还早了点。最重要的是,他们改进的点不是最核心的成本和效率,也就是一定成本下以最高效率能把垃圾收回来。
我认为创业企业在垃圾分类时,新的商业模式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新京报:对这一行业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马睿:目前我看到的是舆论比较热,但资本还在观望,没有像当时共享单车一样。
现在资本会持续关注垃圾分类相关项目,看到好的模式可以考虑投一投。所以先看政策,再看谁家资源充足,现在环卫业务的投资都是几十亿规模。
新京报:哪一环节掘金潜力大?张晓文:垃圾分类会产生一些周边服务,比如可降解包装袋、垃圾粉碎机、垃圾处置药剂,但我觉得中国政策并不是太鼓励这些市场,也比较难形成一个独立产业。后端则可以发挥技术的作用。目前有一些压缩机中国就造不了,只能从德国、日本进口。现在我们关注的产业是干湿垃圾的分类。
但这说明他们对这个产业还没真正地消化和理解。此外,什么情况下会出风口,我不知道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因为垃圾分类毕竟是个苦生意,赚不了太多钱。
而后端处理基本上依靠焚烧和填埋,但这两个手段新增处理量增长项基本上都饱和了,焚烧设施有邻避效应,填埋设施有头疼的渗滤液问题等。第二种是品牌和运营上的壁垒,说穿了好像没什么,但是别人就做不出来。
其优势在于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切入市场。参考美国做垃圾分类的上市企业,核心业务95%做的是垃圾处置、填埋和回收,可能只有5%做物质回收,就是爱回收之类的业务。
而造纸厂非常愿意合作的原因是,千鸟互联自有员工不会掺石头等重物,这就解决了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引入了SARS去管理,用it系统管理废纸的好处是可以知道不同造纸厂老板的用量和偏好,那么分拣好的废纸可以按照不同造纸厂喜好进行分配,同时还能再反向做纸的集采,一下做两道生意。一边是舆论爆炒,一边是资本观望。因为虽然垃圾分类这件事情动静大,但猛一看其与公益更接近,离钱更远一些新京报:目前垃圾分类项目落地存在什么难点?马睿:垃圾分类就是要改变人的习惯,虽然有政策的作用,但是悲观的理论也很多,日本用了一代人,20年的时间才让居民垃圾分类。
吸金锦鲤?资本尚持观望态度,看到好模式可以考虑投一投新京报:目前资本对垃圾分类相关创业企业是何态度?张晓文:据我观察资本市场还是比较理性的,看最新的公募基金的持仓,包括基金机构投资者在A股上的持仓价格,并没有对垃圾分类有明显的上升。机遇几何?垃圾分类为起步阶段,入局者多但机会难测新京报:垃圾分类政策推行后,找上门的投资人多了吗?汪剑超:挺多的,基本上一周会有三四家来找过来。
这一轮国家政策主要针对无回收价值的垃圾进行干湿分离,而并不是要有回收价值的垃圾,比如废纸壳的循环利用。新京报:对这一行业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马睿:目前我看到的是舆论比较热,但资本还在观望,没有像当时共享单车一样。
所以可能风口是不是吹错方向了?新京报:作为投资机构有着怎样的想法?李祝捷:我目前的态度跟大部分投资机构类似,认为这件事还早了点。此外,什么情况下会出风口,我不知道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因为垃圾分类毕竟是个苦生意,赚不了太多钱。
留言0